逐舰在大战期间并不是很受重视,特别是在唐帝国海军中,因为其重要航线受到的潜艇威胁并不是很大,所以帝国海军对驱逐舰地要求也与别的国家不完全一样。在帝国海军中,驱逐舰的要任务除了护航之外。还必须要担负起部分舰队决战的能力,而最为重要的就是其鱼雷攻击能力。
最初,“城市”级设计有三座五联装重型鱼雷射管,可在实际设计的时候现,要在一艘驱逐舰上安装这么多的鱼雷射管,就必须要减少火炮地数量,同时占用大量的甲板面积。在战争中,驱逐舰动鱼雷攻击的机会并不是很多,特别是在执行舰队护航任务的时候。反潜,甚至是防空能力都要比鱼雷攻击能力更重要,在帝国海军前面加强战舰的防空能力的时候,自然不会忘记让驱逐舰也进行防空强化的改装,到最后“城市”级在定型的时候。就只保留了两座五联装鱼雷射管,多出的空间部署了一座主炮炮塔,以及十几挺机关炮。
战争初期,帝国海军通用55o毫米重型鱼雷,其性能只能算是中下,毕竟帝国海军一直不太重视鱼雷战能力。在大战初期,日本海军使用地“长矛”鱼雷给了帝国海军极为深刻的“印象”,在日本战败之后,帝国从俘获的一批日本工程师那里弄清楚了“长矛”的具体性能以及设计数据。随后又得知逃到美国去的日本流亡科学家正在协助美国人开比“长矛”更好的氧气鱼雷,帝国海军也立即启动了氧气鱼雷研制计划,放弃了之前一直在搞的电动鱼雷。这就是65o毫米重型鱼雷的来历,这种鱼雷最先配备到了新服役的丙型与丁型潜艇上,后来也6续配备到了驱逐舰上。在常荐新率领第三特混舰队远征的时候,第三特混舰队的驱逐舰上全都换成了65o毫米重型鱼雷射管,这也正好体现出了大型驱逐舰的好处,其宽大的舰体空间拥有足够地改进与升级余地,不用为换装更大,更重的鱼雷而愁。
65o毫米重型鱼雷的性能与日本的“长矛”鱼雷比较类似。其最大能够达到2o海里的射程。即使以最快度也能够达到12海里的射程已经足够使用了。毕竟射程再提高的话,那么能否命中目标都成了问题。帝国海军提高鱼雷的口径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加强鱼雷的战斗性能,而是要提高鱼雷的安全性。日本人在设计“长矛”的时候就很少考虑到安全性,因此“长矛”鱼雷的故障率一直居高不下,且很容易生自爆。也许日本海军可以容忍这些缺点,可帝国海军是不能容忍的。在受到技术限制的情况下,为了提高鱼雷的安全性。那就只能将鱼雷做得更大一点,增加了更多地专用安全设施。
可以说,65o毫米鱼雷可以对付任何一种海上目标,这也是驱逐舰上唯一一种可以对战列舰构成威胁的武器。就算军务舰地主装甲带能够挡住16英寸穿甲弹的直接打击,可是任何一种战舰的水下防御能力都是相当有限的,战列舰也不例外,别说那几艘英国海军的老式战列舰,就算是“新省会”级,以及美国海军的“依阿华”级,以及更大的“蒙大拿”级战列舰,只要被65o毫米鱼雷命中的话,那不死也得重伤!
八艘动鱼雷攻击的驱逐舰全都携带着这种致命的武器,而在它们的后面,还有十几艘巡洋舰与战列舰在为其提供火力掩护。如果萨摩维尔此时知道这些驱逐舰上都带着足以使其完蛋的鱼雷的话,也许他会从新考虑一下该怎么与第三特混舰队作战了。可是,萨摩维尔并不清楚,而且在混乱的战场上,英国战舰上的雷达甚至没有能够及时现脱离了主力编队的驱逐舰群,等到英国战舰上的官兵们反应过来的时候,恐怕已经来不及拦截这些驱逐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