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423 中药学 6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最新网址:wap.wangshugu.org
    明代《本草纲目》则是古代本草按自然属性分类的最高成就,书中采用该方法将1892味药分为60类。其矿物药的金类主要是金属的单体物质、合金和金属矿石,玉类主要是硅酸盐化合物,石和卤类多是非金属单体及其化合物。每一类中,还大体上将相同元素和化合物集中排列。植物药中的草部,又分山草、芳草、隰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苔类、杂草9类。各类药物的排列次序也较为科学,如芳草之中当归、芎劳、蘼芜、蛇床、藁本、白芷等依次相随;毒草中大戟、泽漆、甘遂、续随子等列为同类。前者是因为“花实似蛇床”(伞形花序);后者则是茎叶“折之有白汁……结实一颗三粒相合生”,这正是大戟属植物的主要特征。其对植物的“析族区类”,已孕育着现代科属分类的萌芽。其动物的排列“由微至巨,由贱至贵”,完全符合生物进化的观点。《本草纲目》的分类,领当时世界之先,纲目分明,便于查阅,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古代本草中的自然属性分类,基本上是实用性的分类,与现代系统的植(动)物学自然分类,尚有本质上的区别。但这种系统的自然分类,对临床中药学的意义不大,目前主要为药用植物学、中药鉴定学与药材学等学科所采用。

    3.功效分类依据药物的主要功效进行药物分类的方法,称为功效分类。中药的功效分类,是以方便临床用药为目的而进行的分类,能够揭示药物防病治病作用的区别和联系,因此成为现代临床中药学分类的主流。中药的功效分类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这种思想的萌芽。可以上溯至《神农本草经》,其所谓上品“益气”、“延年”,下品“除寒热邪气”等。无疑是考虑了功效为标准的。陈藏器《本草拾遗》提出药有宣、通、补、泻、轻、重、滑、涩、燥、湿十类,虽然还不是具体的功效。但在功效分类的发展中,迈出了关键的一步。明清时期随着人们对中药功效认识的提高,以功效分类为主的本草逐渐增多。但在当时,药物按功效分类的方法初具雏形,所分列的类别比较粗糙,查阅时仍不够方便。

    现代临床中药学一般将药物分为解表药、清热药、泻下药、祛风湿药等,其下再分若干小类(节),如清热药又分清热泻火药、清热燥湿药、清热解毒药、清热凉血药、清虚热药等。

    相关理论折叠

    其一。毒药非“毒”折叠

    追溯到远古神农时代,《淮南子.修务训》中这样记载:“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

    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二毒。”由此,古代把所有治病的药物泛称

423 中药学 6-->>(第1/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wangshugu.org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