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永远不灭的火堆……相信耶稣吧,等待他的降临……不要错过天国……”
——就这样,这帮僧道人士的转职之路,似乎有了个还算顺畅的开头……毕竟天下神棍是一家么?
与此同时,在海州大教堂的休息室内,这场女皇大婚的预定主持者,刚刚远航了半个地球,从欧洲赶来东方上任的耶稣会教士,新任的日本大主教芬达.杰洛斯,正在会见一位德高望重的客人。
——对于罗马天主教会来说,十七世纪的上半叶,是一段屡遭挫折的沮丧岁月。
从马丁路德正式宣告新教诞生,到现在这个时候为止,欧洲天主教与新教之间的文攻武斗,浴血厮杀,已经足足持续了一百多年,期间有过无数次的反复争夺和互相拉锯,让可怜的欧洲人几乎要流干了血。
新教依靠大航海时代新兴的工商业资产阶级,借助宗教改革的时代大势乘风而起,并且利用天主教阵营的腐朽和分裂,一路狂飙猛进,不断攻陷一个个国家的信仰阵地。不肯走进坟墓的罗马教廷则联合欧洲传统封建势力,特别是西班牙的经济和军事力量,动反宗教改革运动,稳住剩下的核心地盘,搜罗狂热信徒充当嫡系部队,利用异端裁判所加紧镇压新教徒和其他异端,加强思想文化方面的控制,并且从军事和政治上对新教势力展开一轮又一轮的反攻倒算,企图让欧洲基督教世界的一切恢复旧观。
然而,随着三十年战争和英国内战的尘埃落定,天主教会最后一次彻底扑灭新教异端的努力宣告失败,教皇也不得不低头正视现实,承认中西欧基督徒的信仰世界全面大分裂,无法再恢复往昔的统一盛况。
而与此同时,近东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已经结束了数十年的内政混乱,再次恢复战略进攻,重新在中欧战场和地中海上,对天主教阵营启动了排山倒海的攻势。挡在第一线的奥地利和威尼斯早已是左支右绌,节节败退。一旦这道并不厚实的缓冲带被撕裂,意大利和教皇国就要暴露在异教徒的弯刀面前。
如此腹背受敌、内外交困的局势,还有年复一年不断缩小和失守的势力范围,让这一时期遭到新教和绿教夹击的罗马教廷上下充满了忧患意识,仿佛看到了昔日罗马帝国崩溃的景象,再一次重演于眼前。
在这样日渐不利的窘境之中,罗马教廷的作风变得越来越思想保守和手段激烈——文艺复兴时期那种宽容、理性的人文主义清风,早已消逝殆尽,取而代之的,则是残暴的宗教裁判所和疯狂的女巫狩猎。
为了落实执行上述的残酷战略,耶稣会应运而生,成为了天主教对抗宗教改革的重要法宝和利器。
——跟本笃会、方济各会这些诞生于中世纪的老牌修会不同,耶稣会创立于新教诞生之后的1534年,内部组织严密,上下关系严格,缺少传统的仁慈精神,打击异端不择手段,经常参与各种阴谋诡计和血腥清洗,实际上就是教皇直属的情报特务机构,相当于教皇国的克格勃、摩萨德、cia或者阿萨辛。
据说欧洲近代史上的很多暗杀、屠杀和恐怖事件,都跟耶稣会脱不了关系,在法国,他们计划行刺波旁王朝开国大王亨利四世,但被告而失败。在英国,他们策划火药阴谋,差点儿炸死詹姆斯一世国王。在天主教阵营内部,他们也和西班牙葡萄牙的王室争夺利益,这是因为西班牙和奥地利的王侯力图用世俗武力控制教廷,而教廷则力图摆脱控制并反控制王侯。此外,三十年战争之所以会打得如此残酷惨烈,几乎毁灭了整个德意志,背后也有耶稣会企图借机清洗德国这个路德宗新教徒大本营,不断破坏和谈的缘故。
因此,耶稣会在当时的欧洲各国堪称是臭名昭著,类似于3k党或纳粹,甚至被各国君王当作恐怖分子来查禁,即使是天主教阵营内部最虔诚的西班牙王国,最后也无法容忍耶稣会的猖狂行径——当时的耶稣会传教士居然在西班牙的美洲殖民地公然煽动分裂,一度建立起了类似条顿骑士团国的南美耶稣会国!
最终,在欧洲各国君王的反弹之下,教廷不得不在十八世纪解散了耶稣会,虽然在十九世纪,耶稣会又再次复活,但此时已经是工业革命的年代,无论是耶稣会还是罗马教廷,都没有了当年的疯狂劲头。
不过,在欧洲基督教世界以外的地方,大航海时代的耶稣会成员却是形象颇为正面,广受世人赞颂。
——在十六世纪,鉴于新教势力已经在欧洲北部日益强盛,恐怕难以遏止。为了弥补失陷的信仰阵地,罗马教会做出一个战略决策,那就是利用地理大现的良机,派人前往亚洲、非洲和美洲大力传播天主教信仰,在全世界范围内增加天主教信徒的数量,最后凭借体量上的庞大优势,重新压倒欧洲的新教异端。
类似这样的战略,在基督教的历史上已经有过一次成功先例——在罗马帝国后期,虽然基督教已经成为帝国的国教,但罗马教会不过是帝国五大宗主教座之一,跟君士坦丁堡、安条克、耶路撒冷和亚历山大宗主教平起平坐而已。然而,在西罗马帝国崩溃的过程之中,罗马教会依靠孜孜不倦地向各路日耳曼蛮族传教,促使他们逐一皈依天主教,从而极大地扩张了天主教的信仰人群和势力范围。最终使得罗马教会从曾经的五大宗主教座中脱颖而出,一跃成为了整个西方世界的信仰主宰,凌驾于所有的世俗君王之上。
因此,在面对新教异端的不断进攻之时,罗马教廷再次启动上述战略,也就成了很自然的选择。
于是,作为教皇的忠实追随者,耶稣会毅然向全世界派出传教士,凭着一腔宗教狂热,不惜冒着海难、瘟疫和战乱的风险,跋山涉水前往万里之外的异域传播信仰,他们在非洲向黑人传教,在北美向易洛魁人传教,在东亚的传教历史更是闻名遐迩,比如中国的利玛窦、汤若望,日本的沙勿略都是耶稣会成员。
然而,虽然这些耶稣会传教士是凭着宗教狂热支持他们前往远方传教,但是他们的传教活动,想要在其它文明国家获得成功,光靠自身的狂热和虔诚显然是不够的,还需要当地统治者的支持,至少是默许。
所以,那个年代来到东亚的耶稣会传教士,普遍以西方的先进自然科学、军事技术和绘画雕像艺术作为敲门砖,设法吸引东方上流社会的关注和喜好,从而潜移默化地传播信仰,因此在无形之中起到了东西方文化交流桥梁的重要作用。其中混得最成功的几位耶稣会传教士,甚至成了东方君王的座上宾。
不过,在这个被数十万现代中国穿越者极大改变了的明末位面,面对着疯狂扩张、文明兴盛、技术先进、实力强横的“澳洲人”,来到远东的耶稣会传教士们,却陷入了左右为难和不知所措的困惑之中。
从好的一方面来讲,“澳洲人”对天主教的教义本身并无多少抵触,甚至很早就已经有了自己的天主教会和教堂,以及数量庞大的天主教徒——大约在十四世纪中叶,一位名为李维的法兰西籍医院骑士团成员,因为一些奇妙的际遇,偶然地辗转来到了澳洲人的土地上,并且成功地将上帝的荣光传播到了这片土地,让一部分澳洲人皈依了基督教,这就是澳洲天主教会的由来。(来源于穿越者编造的《澳宋帝国兴亡史》,这本书跟着各式各样的“澳洲货”流传向世界各地,目前在欧洲已经成为畅销书。)
在上述消息传到罗马之后,整个天主教廷都为之欢欣鼓舞。教皇正式颁布谕令,册封“圣李维”作为澳洲人的守护圣人。而据说是“圣李维”出生地的马赛港街头,也竖起了李维的石像。还有一些学者和教士认为,那个传说中的富饶东方基督教国度“约翰长老国”,或许就是曾经的“澳宋帝国”……
随着澳洲人在东方的不断攻城略地,曾经严重阻碍耶稣会传教事业的儒家思想,遭到澳洲人堪称冷酷无情的毁灭性打击,天主教的传播事业也在东方取得了爆炸式的喜人成绩。目前,在澳洲人占领的中国沿海各省,已经6续出现了数百座教堂,信徒数量多达三百万以上。在澳洲本土,也有了华丽的大教堂和宏伟的修道院。而在澳洲人的相当一部分军队里,还出现了随军牧师和修女。此外,由于受到澳洲人的影响,曾经严厉禁教、甚至杀戮基督徒的“武士之岛”日本国,竟然在一场血流成河的惨烈内战之后,彻底变成了一个尊崇天主教为国教的国度,从而让上帝在东方的“羔羊”数量,在短时间内成百倍地迅暴增。
短短几十年的岁月里,天主教在东方赢得的信徒,就已经接近了欧洲天主教国家总人口的半数!
但从坏的一方面来说,由于澳洲天主教会的独立性太强,有着自己的神学院,自行培养神职人员和授予圣品,故而不可避免地跟遥远的罗马教廷产生了许多矛盾。更别提“澳洲人”终究是一个不设国教,反倒有宗教管理局的世俗国家,虽然对基督徒没有歧视政策,但更不可能为了传教士而去打压其它宗教。
于是,围绕着东方的天主教徒是否要守大斋、是否承认一夫多妻制、东方各地的主教任命权究竟归谁、是否允许教会对教民征收十一税(信徒需要向教会缴纳十分之一的收入)、教会产业是否有免税特权,神父和修女是否有权结婚生子、神职人员是否可以在教堂为“非基督教徒”(穿越者)主持婚礼、是否可以在澳洲人的地盘上设立宗教裁判所和执行“女巫狩猎”……等等一系列乱七八糟的琐碎问题,耶稣会跟澳洲天主教会闹出了许许多多不甚愉快的争吵和冲突。由于耶稣会相比之下不怎么接地气,得不到官方和民间信徒的支持,上述争议基本都以耶稣会的失败而告终,哪怕搬出来自罗马的教皇谕令也没什么用处。
除此之外,根据耶稣会传教士的观察,澳洲人治下的天主教徒,其虔诚程度普遍很成问题。能够每个星期日都去教堂的基督徒实在寥寥无几,大多数所谓的基督徒,都只是在脖子上挂个十字架,一年去个三四次教堂,看心情捐点儿零钱而已。就连神职人员也很不专业,总是无视罗马教廷的一些要求和禁令。
如果澳洲天主教会这样的做派放在欧洲,恐怕早已被教廷指责成是异端了。但问题是,这地方却是在远离欧洲万里之外的东亚,对方又是一个疆域广袤胜过整个欧洲的级大国,信徒们也都对罗马教廷毫无敬畏可言,无论是罗马教廷还是耶稣会,在这种情况下都硬气不起来——须知澳洲天主教徒不是没有别的选择,英国的清教徒和荷兰的路德宗新教徒,如今同样也在澳洲人的地盘上出没,虽然对传教不如耶稣会热衷。但是,万一天主教会过于苛求细节,把澳洲天主教会给逼急了,对方也有可能学习英国圣公会,转身投入新教阵营,如此一来必然会彻底颠覆两大阵营的力量对比……那么耶稣会可就真是哭都哭不出了。
总的来说,面对如今的东亚局势,耶稣会传教士感觉就像是一个饿极了的旅行者,突然被某人宴请,吃上了一桌丰盛的饭菜,然而这桌饭菜虽然能吃饱肚子,但却烧得非常不合他的口味,偏偏他又不
番外的番外二、《明末大乱斗》副本大魔国篇之【大圣出嫁】(中)-->>(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