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十五章 刺刀见血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有了这一基础条件,江南造船厂的工程师认为,主力舰不但要在主要部位敷设足以抵挡主炮穿甲弹的装甲,还应该在次要部位敷设足以对付重巡洋舰主炮穿甲弹的装甲,并且提高水下防护强度,也就是抵抗鱼雷攻击的能力。

    按照这一设计理念,“皇帝”级的防护能力在当时的战列舰中绝对算得上是屈一指。

    当然,这种新的防护观念与“全有全无”并无本质区别。即便敷设了一层装甲,战舰的次要部位仍然抵挡不住十四英寸穿甲弹的打击。

    结果,日本海军“旗开得胜”的这一炮,根本没有对“太宗”号造成影响。

    相反,“太祖”号的炮击很快就让日本战列舰尝到了苦头。

    当时,“太祖”号距离三号目标舰大概九千米,距离二好目标舰大概六千五百米。

    也就是说,与“太祖”号对阵的是“榛名”号战列舰,而不是“雾岛”号。这次,祖寿清也没有干预“太祖”号的作战行动,按照帝国海军交战条例,在这种情况下,白佑彬必须优先对付最有威胁,也最容易对付的敌主力舰。

    从一开始,“太祖”号的炮口就对准了“榛名”号战列舰。

    虽然前两轮的齐射并没有命中目标,但是让白佑彬看到了希望。好几枚穿甲弹的弹着点就在“榛名”号的附近,偏差不会过五十米。对主力舰决战来说,这已经是近得触手可及的距离了!

    随着交战距离进一步缩短,炮战很快进入了“直射”范围。

    海战中的“直射”,与6军炮战中的“直射”并不一样。所谓的“直射”,是指穿甲弹打出去之后,因为落角(弹道终点与水平面的夹角)太小,打击的是敌舰侧舷主装甲带,而不是敌舰的水平装甲。

    在“直射”交战范围内,穿甲弹的存都很高,因此初更快的标准穿甲弹比重型穿甲弹更有威力。因为北大西洋上的天气状况比西太平洋恶劣得多,海战的交战距离往往都在“直射”范围之内,所以英国海军一直偏爱“轻弹”,不太喜好重型穿甲弹。

    当然,在雷达,以及大型光学测距仪诞生之前,舰队炮战的交战距离都不会太远。

    从第三轮齐射开始,白佑彬将炮击指挥权下放给了各个炮组的枪炮军官。

    这么近的距离上,就算敌舰没有暴露在火光之下,各炮组的枪炮军官也能够通过光学测距仪观察到敌舰,并且进行精确瞄准。

    此时,“太祖”号上的四部光学测距仪成为了主要的瞄准装备。

    这四部测距仪中,一部十四米测距仪安装在主桅杆顶部,雷达天线的基座上,具有最好的视野。如果雷达受损,且目标可见的话,一般由该测距仪引导所有主炮轰击目标。另外一部十二米测距仪安装在后舰桥的顶部,这是备用测距仪,在主测距仪受损后,就由该测距仪引导炮战。还有两部十二米测距仪安装在乙炮塔与丙炮塔上,这两部测距仪可以直接指挥前后三座主炮炮塔。

    此时,双方舰队官兵的素质差距就体现了出来。

    对经验丰富的

第十五章 刺刀见血-->>(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