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用量比设计时增加了大概百分之十八,排水量也猛增到了六万吨以上。如果采用原先选定的动力设备,“蒙大拿”级战列舰的最大度将降低到可怜的二十八节,甚至有可能降低到二十七节。
显然,这一度远远无法满足战术需要。最终,美国海军为“蒙大拿”级战列舰更换了动力设备,使推进输出功率达到了二十一万轴马力,从而使其最高度保持在了三十节。
这些大改动,导致“蒙大拿”级战列舰的建造进度严重滞后。
比起工艺上的麻烦,这些设计上的改动对施工建造造成的影响还不算很大。
在“蒙大拿”级战列舰正式开工建造的时候,美国海军遇到了一个非常棘手的麻烦,那就是其使用的十六英寸主装甲板,以及炮塔正面的二十二点五英寸装甲板,炮座的二十一点三英寸装甲,司令塔的十八英寸装甲板的生产工艺过于复杂,不但生产困难,而且废品率太高,导致产量上不去。
这不是美国海军的问题,而是美国工业的问题。
战列舰所配备装甲板的厚度,以及质量直接由一个国家的重工业,特别是冶金工业的实力决定。
之前,美国海军从“北卡罗来纳”级到“南达科他到“衣阿华主装甲带的厚度只有三百毫米出头,就是因为美国的工厂只能生产这么厚的装甲板,直到“罗得岛”级战列舰,其主装甲板的厚度才提高到了三百五十六毫米。
虽然在设计“蒙大拿”级战列舰的时候,美国就想方设法的提高了工业技术,特别是装甲板的生产技术,为生产十六英寸主装甲板做好了准备,但是新建工厂的生产率肯定难以与以往的工厂相比,且新的工业生产技术在实际应用中肯定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麻烦,从而降低生产效率。
如果不是装甲生产方面的问题,恐怕第一批八艘“蒙大拿”级战列舰在七十六年4半年就能建成。
由此可见,工业实力对一个国家海军实力的影响有多么的巨大。
在花费了巨大的力气之后,“蒙大拿”级战列舰终于建成,但是与“衣阿华”级战列舰一样,在服役的时候,“蒙大拿”级就已经落后了。当时,帝国海军的“海军元帅”级战列舰已经顺利服役,并且在为参加实战做最后的准备。
即便在乙型战列舰面前,“蒙大拿”级除了没有配备威力强大的复合穿甲弹,导致远程交战能力不如对手之外,在其他方面都没有太多的欠缺,甚至比乙型战列舰还要出色。可是,八艘刚刚服役的战列舰,在官兵素质方面肯定无法与八艘已经在战场上纵横驰骋了数个月,参加了数场海战的战列舰相提并论。
相对而言,决定战斗胜负的关键因素中,装备性能只能排在第二位,而派在第一位的肯定是官兵的素质。
无论在哪个时代,人都是战争的第一要素!(未完待续,)
【您现在访问的是万卷书屋:欢迎注册用户,享受1o组书架功能实时关注小说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