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十五卷 最后总攻 第三十三章 粮食危机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率先推行节约政策,并且鼓励民众节约粮食。打到最艰难的七十四年(年),帝国政府在秋收之前推行了粮食管制,用配额的方式来分配粮食,直到次年夏季大丰收,粮食有大量富裕之后,才结束了管制。另外,整个战争期间,帝国对外援助的粮食也不是很多,其几个主要盟国的粮食产量都不是很低,不需要从帝国大量进口粮食。为了确保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帝国不但在招募兵员的时候注重城市与农村兵员的比例,政府还大举财政赤字,甚至以借贷的方式继续为农民提供粮食补贴。结果,到七十八年帝国国内的战略粮食储备总量不但没有比战前减少,反而突破了二亿吨。战后,这些粮食都成为了宝贵的财富!

    从这一系列的对比中就能看出,帝国一直是在有条不紊的推进着战争,而美国却是疲于应付,到最后甚至展到了穷兵黩武的境地。

    其实,抛开一切政策与体制上的差别,就能看到帝国与美国的根本差别了。

    简单的说,二国主要差别就在民众的觉悟与国家意识上。在战争面前,帝国百姓能够以国家利益为本,为了祖国的胜利,心甘情愿的牺牲个人利益。这种“为大家,弃小家”的思想早已通过帝国悠久的历史,烙在了每一个帝国百姓的脑海之中。在几乎所有帝国百姓看来,为了国家而做出牺牲,是最光荣的事情,也是最根本的职责。相反,美国没有悠久的历史,更没有太多值得称道的传统,是一个由来自不同地方的移民组建的国家,其民众的国家意识非常淡薄,也就不可能在非常时期从根本上表现出“为国牺牲”的崇高道德水准,从而难以在根本上约束个体行为。

    用战后一些学的话来说,如果美国在战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就可以一鼓作气,摧枯拉朽般的击败任何一个对手。但是,当美国处于逆境中的时候,却很难抵挡住强大对手的进攻,更难以扭转败局。

    相反,帝国能够在有利的局面下击败任何一个对手,在遭遇逆境的时候,为了国家利益,也会有成千上万的义士为了国家利益,为了民族利益,献出自己的鲜血与生命,做到与国同存亡,与国同荣辱。

    其实,这些都是表现,内在的,正是百姓对祖国,对民族的认同感。

    当然,这些都已扯远了。

    美国爆粮食危机,大量民众沦落为战争难民,已经暴露出了美国脆弱的一面,也证明美国即将战败。

    也正是如此,萧鼎昆才会让帝国海军向美国难民伸出援助之手。

    不难想像,萧鼎昆这么做,并不是为了迫使美国尽快投降,而是在为美国投降之后,进驻美国本土做准备。

    可以说,不管美国以何种方式投降,只要帝队进驻美国本土,并且想顺利的占领美国本土,就必须得到美国民众的认同与支持。

    由此来看,在此时施舍一点粮食,不但值得,还是千值万值。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