鄙视和怜悯的眼光。在苏联,卫国战争结束以后,受伤最严重的残疾人被赶到了索洛夫卡专门的院子里,目的是为了不再让他们的尊容损害大城市人民的形象。
在离开柏林以前,哥萨克们还参观了一位私人诊所医生的住宅:“住宅的功能划分为:一个候诊室、一个接待室、一个治疗室、几个家庭成员们的办公室、餐厅、厨房、几间卧室和图书馆,总共有12个房间。”接着,又一一列举了治疗室和办公室里的最现代化的设备,所有这些都是医生的私有财产。库季诺夫指出,除去交税和所有的花销以外,这位医生的年纯收入超过10,000马克。与此同时,“所有的成年家庭成员都有一辆自行车,医生由于经常出诊还拥有一辆汽车。德国一个中等收入医生的生活水平,在苏联甚至教授这样的高级专家也无法相比”。
读过米哈伊尔?布尔加科夫写的科幻中篇小说《狗心》(1925年)的读者们可能会同意这种观点。我们还记得,小说的主人公普列奥布拉任斯基是一位世界驰名的教授,仅有一套7个房间的住宅,但是,就是为这么一套住宅,他经常遭受房屋委员会的攻击和指责。在卫国战争开始前,这种7居室的住宅对于苏联一位名医来说,是极为奢侈的事,至于谈到现代化的设备,甚至大医院还不够用呢。对于大多数苏联人而言,自行车也属于奢侈品。而当时在德国,自行车已经成了主要的代步工具。
库季诺夫记录下了哥萨克们参观德国纺织商店和鞋店时的印象:“商品供应充足,花色品种应有尽有,用不着排队,就可以随时凭票购买所需的商品。由于这个原因,德国的居民穿着讲究,以至于仅凭服装,你根本无法判断出来:这是个工人还是一位工程师,是一位农村教他们中间有几个好像“外表已经欧洲化了:时髦的发型、讲究的衣着,只有‘东方’字样的徽章暴露了他们的原籍。”文章的结尾完全是苏联式的:“德国的国家社会主义党所实行的政策,目的是为了提高全体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所以,德国人民十分热爱自己的祖国,十分珍视自己的祖国,并且忠实于自己的政府。”
为了公平起见,我们必须要指出的是,德国民众的生活水平并不是文章作者们看到的那么完美无缺。我们只要举一个例子就能说明这一点。沃尔德马尔?佐梅尔,以前是德国的一个工人,后来在汉诺威的“汉诺马赫”工厂当技术员,1942年10月当了苏联人的战俘,下面就是他的口供:“现在,对于绝大多数的人来说,钱是够花了,因为反正也没什么可买的。我以前当车工的时候,每月工资为200马克,现在当了技术员每月可以拿到280马克。27马克交房租,而吃要花100马克,是按票供应的。在食物方面,有一大半是靠我个人的菜园子。(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