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其他生活类物资,全部由拉普拉塔集团国家和巴西就地补充。
美军潜艇在北大西洋海域碰到的小船队多半是阿根廷或乌拉圭船只三三两两往葡萄牙送农产品。这就带来一个非常尴尬的问题,虽然大家都知道这批农产品最后会辗转落到德意手里,但无论发出国、承运国还是目的地国,对美国而言目前都是中立国,暂时还不能拿他们怎么办——美国盟友已经够少了,再把一堆中立国逼成敌对国得不偿失。而且各中立国运输物资大多只是农产品和矿产资源,是有用但不属急迫的一类,击沉这批商船对德国损害不大。类似这种军事意义不大、政治意义不小的举动,美国是不会干的。
美国真正最想切断的是轴心印度洋航线,那里不仅有德国、日本的原油补给线,还有德、日间的装备和物资交易线,可以说只要是日德船舶,几乎每一条船意义都不小。
但这条航线要切断非常困难。1943年因急于发展水面舰艇,金上将当时做出了暂停潜艇建设的决定,这个意见无论海军造船委员会还是尼米茨本人都赞同,因为当初美国已有300多条潜艇,破交成效一直很糟糕,集中注意力发展水面舰队更为要紧。
后来大家才明白美国潜艇破交效率低的主要原因不是潜艇,而是鱼雷——是低效且不会炸的鱼雷导致潜艇部队屡屡出击却收效甚微。等改进鱼雷,重新又想利用潜艇展开破交时,另一个尴尬局面出现了:随着盟军领土大批丧失,印度洋破交基地没了。
印度这个理想基地被日军占领后,美军潜艇要想破交只能从南非或澳大利亚基地出击,前者单趟出击距离将近8000公里,后者将近7000公里,哪怕不考虑中途机动、规避,续航力至少要在1.2万海里以上的潜艇才有比较充裕的作战机会,否则就是有去无回的自杀攻击。偏偏美国大多数潜艇并不具备这样远的出击能力,最符合要求的小鲨鱼级潜艇也不过就是1.1万海里(水面10节经济航速下)的续航能力,这就使潜艇作战几乎不能实现。
合适基地的道路不通,美国就考虑中途补充,但这种机会也很渺茫。美国潜艇没像德国那样发展出XIV级奶牛潜艇,通常利用第三国商船进行隐蔽补给。但这条路很快也被堵死,因为整个印度洋沿线都是轴心或轴心控制的附庸国,一条不经报备、莫名其妙的第三国货轮出现显得忒奇怪了些。对现在霸气冲天的日德来说,随意击沉第三国船只根本不算什么。别说第三国船只不放在眼里,对不经报备、不听招呼的船只,哪怕挂轴心盟国旗帜甚至挂日、德旗帜也照样击沉。不服你咬我啊!
而在斯普鲁恩斯舰队出击印度洋后,日德更进一步下决心加强对印度洋监控,索科特拉岛、马达加斯加、马尔代夫和苏门答腊构成了细密的监控网,到处都是肆意乱飞的大西洋督查,根本躲不胜躲。
前次尼米茨绕行的南印度洋海域,轴心因为鞭长莫及而控制力不强,但对中、北印度洋领域的控制范围却非常强。
在南洋方面,美
第一百二十五章 夏威夷(9,300票加更)-->>(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