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宦官的名声不太好,甚至太不好,但理论上而言,他们对皇帝的忠诚度还真没其他人(或者说其他“人群”)比得了。
当然,监军却并不能完全左右将军们的想法,毕竟打仗是一门技术活,有很多时候还是很需要灵活应变的事情,在整体的布局上是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变化的。
因此,但凡将军稍微动点心思,都可以避监军而不顾,往往监军会连军队都碰不到。更有甚者,将军害死监军的事情也不是没发生过。
再退一万步说,监军也是人,也是想要功劳、想要钱财的人,出去累死累活一场回来啥都没有,谁乐意干?那还不如在宫里老老实实服侍皇帝老子来的舒服。而只要将军和监军同流合污、沆瀣一气,那监军的实际作用其实就微乎其微了。
而大明呢?原先的监军还算比较有用,但随着大明核心军力家丁化的程度越来越高,监军的作用早已经大打折扣、聊胜于无。
不信想想历史上的明末,哪支军队的主将是区区监军能控制住的?压根没有,因为监军的权力来源于皇帝,当皇权本身出现了塌方,监军就根本不可能有足够的权威去压制主将。崇祯中后期到南明,只要实力稍微强一点的军阀,都敢直接拒绝皇帝派遣监军给他,而皇帝也无可奈何。
当然,这个问题如果展开说,就要涉及京营拉胯、文官直接控制的几支主力损失殆尽等问题了,暂时先放一放。
总之,当文明来到现代后,人们发现思想才是一件远比监军更好的武器。思想才能左右军队,而政委无疑是宣扬思想的最好推行者。
在红朝,首先政委本身就必须是坚定的GC主义者,他们自己是绝不会危害到军队和国家的;其次他们一旦入伍,那对这个队伍带来的思想宣传,就会提升军队对党的忠诚,加强凝聚力。
军队的军人们在政委的宣传下,成为一名坚定的GC主义拥护者,那他就不再是一名普通的士兵,而是拥有革命理想的战士。政委的最大职责,其实就是赋予每一名战士崇高的理想,让他们明白战斗不只是打打杀杀,战斗是有更崇高目的的。
一个只听命于将军的军队,和一个用共同理想武装起来并组成的军队,谁更有战斗力?谁又更靠得住?
当然,大明现在的社会环境下,谈主义肯定还太早了,所以得降低一点要求,降低一点调门。GC主义既然还谈不上,那就谈民族主义,谈华夷之辩,谈天下大同。
宣政一职,最大的职责就是教会军官、士兵们民族主义,而在大明搞民族主义,切入点也很好找:就从华夷之辩开始,到天下大同为止!
为什么这么说?这里头的问题其实很复杂。
后世中国人所认知中的“民族”这个词受到很严重的西方影响,其与“国族”等词语的意义经常混淆,以至于“民族主义”的概念同样常常被混淆。
[注:解释起来太费笔墨了,推荐一下傅正老师的视频,各位可以在B站搜“傅正_”,后缀标题【西方皿煮史0X?傅正】”的系列视频。我忘了是具体哪一集里说到过了,另外请自己把“皿煮”二字改对。以下我书中会默认各位读者都已经明确这些概念之间的区别。]
其实,抛开民族概念的本意、翻译的误差等问题,高务实真正要搞的,其实是一种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文化认同。
历史上的清末,在鸦片战争、八国联军等一系列屈辱的对外战争中,普遍出现的情况是老百姓对洋人与朝廷的战争漠不关心。别说主动抵抗了,连勾结洋人在当时的多数普通人看来也并无问题,现代中国人理解中的民族气节在当时的普通百姓之中几乎一点也看不到。
偶有地方百姓主动反抗,几乎都是因为洋人侵犯了当地人的利益,一旦洋人发现并且改正,主动施以小恩小惠,当地人便立刻“原谅”了侵略者,安安分分继续做顺民。
为什么呢?因为民族意识没有觉醒,国家认同并不存在。
当然,鞑清与大明还是有本质区别的,区别就在
第281章 朝归倭附(圩二)高务实的国族观-->>(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