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15章 认知理解 上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什么区别?

    这里的 xxxx,往往是他们已经知道的某个知识点。他们有一个根深蒂固的思维习惯:每当接触到一个新事物,总是会从已经知道的旧事物里面,去找到一个最接近的对象,然后把两者等同到一起。

    我把它叫做「知道的幻觉」。

    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很简单:这种习惯的本质是什么呢?是把两个看起来相似的事物,抹去它们的差异,放大它们的相似性,然后告诉大脑:它们实际上是一样东西。

    久而久之,它的后果就是:你会在大脑里堆积下一系列「似是而非」的结论和观念,看起来煞有介事,但实际上经不起推敲。

    你会疑惑地发现:

    这个方法在别人那里很好用,但为什么到了我手上就不灵了?

    这个道理看起来很简单啊,为什么他们能思考得这么深刻?

    同样接触过这些东西,为什么别人能举一反三,用来解决实际问题,我就完全想不到?

    原因无他:因为你从来就没有真正地「学会」和「掌握」过它们。

    当你脱口而出这句话的时候,你实际上就已经放弃了思考。

    其实,在我们的大脑里,有一个习惯,就是「过度简化」。

    什么意思呢?当我们接收到一段复杂的信息时,为了节省储存空间,大脑往往会做一件事情:提取这段信息最重要的特征,抹去其它细节,用这个特征来代表这段信息,把它储存起来。

    举个例子。

    比如我最近读了一篇论文,它的主要结论是:

    正念冥想,比起什么都不做,能够改善焦虑、压力和负面情绪。但这种效果比起其他常见的方法(比如锻炼)并没有显著的优势,并且相比之下它的效果更不稳定,更加因人而异。

    这个结论并不复杂,但它缺少一个什么东西呢?明确的态度。因此,大脑不知道该把它放在哪个位置,它对大脑来说是模糊的,需要大脑耗费更多的资源去记住。

    所以,对于未经训练的人,就特别容易把这个信息在脑子里转化成「正念是有效的」或「正念是无效的」来记忆和储存。

    但这两个态度全面吗?其实都是不全面的。它们分别都只是这个结论的一部分而已。

    这就是过度简化。

    「知道的幻觉」也是一种过度简化。当我们接收到一个新事物、新知识时,大脑正在忙着「理解」它,这时,大脑就会进入一个高耗能的状态。

    这个状态对大脑来说是不舒服的。为了从高耗能返回到低耗能状态,大脑就会倾向于给它下一个简单粗暴的结论,从而告诉自己:我已经知道它是什么了,不需要再浪费资源去想了。

    进一步来讲:我们所有接收到的信息,都会成为我们「心智世界」的一部分。大脑正是凭借着心智世界,来理解外部的真实世界。

    那么,当我们接触到一个全新的信息时,当它跟心智世界产生冲突时,大脑就会怎么样呢?

    从一个「已知」的稳定状态,进入到一个「未知」的不稳定状态。

    

第215章 认知理解 上-->>(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