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和节能,是大脑的基本需求。因此,大脑为了摆脱这种状态,就会倾向于把它用「心智世界中已有的信息」来进行解释。
这种做法,可以避免大脑陷入混乱,减少外部信息对我们心智世界的冲击。
因此,「知道的幻觉」和过度简化,本质上,是大脑为了节能和保护自己,而产生的一种防卫机制。
当然,反过来,「关注新鲜刺激」也是大脑的另一种特性。
因为,新鲜的刺激往往意味着超出预期的收获,因而,它会调动起大脑的定向功能,让我们进入「好奇心驱动」的状态。
也就是说:节能和定向,它们是两个方向相反的动力,都是由大脑的基本需求所决定的。而何者占优,就会很大程度地影响一个人对新鲜事物的认知和处理习惯。
那么,如何决定何者占优呢?主要由两个变量决定。一个是新鲜刺激的强度和新异程度,另一个就是日常习惯使用的思维方式。
关于后者,心理学里面有一个认知风格理论,把人认知和加工事物的方式,划分成不同的类型。其中有一个经典的维度,叫做「钝化和锐化」(Leveling and Sharpening)。
什么意思呢?当你面对一个新信息时,钝化,意味着你更喜欢放大它跟旧信息的相似性,把它归为旧信息的一类;而锐化,意味着你更容易关注到它的差异性,更喜欢把它从相似的事物里面区分出来。
心理学家 Harry Morgan发现:跟习惯钝化的人相比,锐化的人对新知识往往会有更准确的理解,并且能够更好地把新信息跟旧信息联系起来。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知识的编码和储存更有序。
反过来,习惯钝化的人,往往把知识的特征杂乱无章地混合在一起,对知识的储存更无序。他们通常过度简化了知识的关键特征,忽略相似但不相同的事物的区别,这导致他们在提取知识时会非常模糊。
所以,我才说,这是一种不好的习惯。它本质上是低效的,不利于你学习新知识、吸收新知识。
但是,如同我在以前的分享中所说,大脑是可以训练的。我们的每一个选择、每一个行为,都是在训练自己的大脑。
如果你有这样的习惯,不妨从现在开始,试着纠正自己,让自己面对新的知识,能保持更充足的好奇心和关注度。
不要让这个习惯,继续阻碍自己的学习。
很多有这种习惯的同学,往往还会有一个观念,他们认为:能把复杂的事物简单化,是一种能力,也是我们要追求的目标。
因此,他们会很排斥「复杂」和「陌生」,会认为:既然能够简单化,那为什么还要用陌生、复杂的语言和概念去描述呢?
这种观念也是错的。
我们要追求的,从来都不是「把复杂事物简单化」,而是「把复杂事物讲清楚」。
为什么?
因为复杂的事物,本质上是无法被「简单化」的。
「简单化」这件事情本质上就意味着什么呢?
信息的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