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堪大用。
我们前面说过谢安本来是扮猪吃老虎借桓温的势而已结果反被桓温利用了。大家想想看桓温是什么人?虽然他是带兵打战出身的但是光会打打杀杀能当上全国总司令吗?《孙子兵法》说打胜战的关键在于庙算事前的策划是最重要的所以像桓温这种从基层打上来的总司令智慧和权谋自然不低。
所以我在这里要诋毁一下《晋书》的作者群《晋书》原来有十八种有的是私撰有的是官家编修到唐太宗时候这位也是从基层打战上来的皇帝一看觉的这些书都是垃圾就下令让房玄龄带人重写大家都知道那一阵子是“贞观之治”时期大家都忙着搞经济就象我们现在这样谁还会有心思搞“文化事业”特别是历史这种极其无趣又没有效益的事情但是国家有拔款上级有指示不能不办于是房玄龄组织了一批主要是科举上来的文人抄抄写写因为大家不象司马迁等前朝史官那样是史官世家所以这些人把写历史当成写历史随笔了怎么好看怎么来抄了好多晋朝人的文章、小说、笔记而且细节也不详加考证人云亦云。比如说对于桓温的评价简直把人家当大凯子了。《晋书》关于桓温的评价主要来源于晋朝清谈家们的所谓“品题”大家都知道一群人如果没有工作没在阅历还净讲话那么他一定跟长舌妇的前途一样讲人家是非只是长舌妇讲人是非叫拔弄文人讲人家是非叫“品题”但本质一样都不能轻信。所以后世认真的史家随着对晋朝的考证越细对《晋书》批评越多但是我们现在如果还照抄书中观点那我们也把自已当凯子了所以大家会现本文中的许多观点都是跟史书反着来虽然不一定准确但毕竟也是还历史清白的一种努力罢了。
好了言归正传。谢安到桓温府里还有一件事很刺激他。这就是军府里的中丞高崧的一番话他说以前朝廷几次三番叫你当官你老是抗旨而且外面还有风声说谢安不当官老百姓没法过现在你当官了你预备叫老百姓如何过?这个问题问的很有意思震惊了谢安。中丞说白了只是桓温的秘书而且是谢安的下级高崧的问题是不是桓温的意思呢?很有可能。这句话表面上是嘲笑谢安实际上是提醒谢安两个问题:第一是提醒关于“禁官令”的事。前面说了谢安曾经当过一个月的官是在桓温的政敌庾氏家族的军府里当官辞职之后朝廷还不断的叫他当官比如他愿意当散官的话可以当琅琊王友琅琊王通常是皇帝起家前的职位基本上琅琊王都是现任皇帝的亲兄弟或者儿子王友这个官是个闲职顾名思义名义上是官实际上是友相当于国策顾问地位然但是谢安不愿意后来吏部尚书范汪又叫他当吏部郎这是实职相当于中央组织部副部长。他还是不当所以朝廷就急了觉得很没面子下了道命令“禁锢终身”也就是永世不得录用这是非常严厉而且很不寻常。因为自汉代以来的惯例就是当不当官随便辞不辞职也随便所以有好多人当官当几天就辞职了也没有人追究责任比如大家都知道的陶潜陶渊明当官当不爽说不干就不干了。因此可见朝中官员对于谢安的愤怒。所以这也是谢安把再次出仕的起点选择桓温府里的原因至少没有人敢吭声但是只有桓温敢提起这事。第二个意思是打探谢安的底牌大家看到谢安两次出仕都选择从军府开始。在乱世里充分的军政经历是办大事必不可少条件谢万为什么会被轻易拿下说白了就是军中威望不足更重要的是谢家没有自已的军队小命自然掌握在别人手中正是看穿这一点所以后来谢家就组织了北府兵终于成就了谢家最辉煌的时期谢安第一次出仕入庾氏军府为什么只有一个月因为他在那里看到庾氏的颓势所以早早抽身而退这次再入桓温军府也是看上了桓温的强盛当然谢安的这个小算盘桓温当然不会看不出来所以才要叫高崧问了这句话算是敲山震虎提醒谢安不要搞小动作。所以今后几年谢安在桓温府里无所建树也不算奇怪了。
至于在桓温府里上班期间生的第三件事今天太累明天再写了。
五、生活在远方
在桓温军府里韬晦了两年之后国家、单位和家里都生了大事谢安又一次面临人生的重大选择。
第一件是皇帝司马聃死了这位皇帝从二岁登基刚到十九岁可以按体制独立执政的时候死了正史上没有说明原因大家都知道《晋书》是正史中最八卦的书里讲东晋执政最长的皇帝司马曜的死说是这位老哥一次酒后出真言跟宠妃张贵人吵架时候甩出一句赌气话:“俺不理你了!你年纪这么大早该废了!”说完倒头呼呼大睡了。女人最怕被人说老这张女士一气之下杀心便起当晚皇帝就暴崩了。这个只有《知音》才会登的故事在起居注中没有记载《晋书》自已都说这件事没人追究既然无人追究这种宫闱秘事耳边小语怎么会有人知道难道张女士还有学《笑傲江湖》的前朝太监有写回忆录的习惯?早有人考证根本是野史传闻但是作为正史竟堂而皇之的写了上去。连这么八卦的史书都没有讲司马聃有什么不良嗜好而且没有什么先兆皇帝就死了这事就更加蹊跷了。
第二件事是换上新皇帝的第一年桓温就上了一道奏章提议迁回旧都洛阳我们将来会讲到洛阳其实是东晋与北方各国拉锯的地带一会儿属你一会儿属我几经屠城之后早已万物萧条这时迁都洛阳无论对于中央政府的军事、政治、经济屏障来说都是极其不合适的百姓星散毕竟都不是将军的中军帐打到那里安营扎寨在那里。所以如果迁都成功整个中央都要依赖桓温的军事保护王朝就要受制于桓氏家族。但是朝廷里没人敢提出异议。
上面的第一件事和第二件事看起来没有瓜葛但联起来看意义就多了。因为没有确切的史料所以我们不能下结论但是我们不妨猜猜看司马聃到底怎么死的:第一种可能是与桓温有关这个可能性很小我们前面说过桓温虽然是前任皇帝的女婿但势力还没有到达中枢更可况宫闱而且在这种情况下皇帝换人朝中势力重新洗耳恭听盘对他也没有什么好处;第二种可能是朝廷权臣政变这个可能性稍高因为小皇帝在位的十七年刚好是桓温势力崛起的黄金期皇帝不可能不受桓温的影响另一方面是皇帝的独立执政就等于削减了朝臣权力但如果真是与朝臣有关其后也不必立个2o岁的司马丕上来干脆再立个两岁的小王子罢了;第三种可能就比较复杂它完全取决于桓温迁都的动机有经验的人都知道大臣请皇帝决策奏章其实是过场一定需要事先的沟通我们假设事前司马聃坚决不同意那么桓温就有动机假设司马聃同意那么反对派朝臣就有动机两相比较还是朝臣动手的可能性高因为如果是桓温动手他的动议不妨等两年不要给新皇帝难堪也不要让自已动机太明显可是他马上上奏意思想趁乱得呈如果朝臣敢有人反对那么就追究司马聃之死甚至可以“清君侧”。
但是无论怎么样这件事都给谢安带来很大的震撼因为朝廷与桓温的对立公开化了朝臣表面顺从但暗流涌动。这阵子恰巧他的弟弟谢万死了。
升平五年(361年)也就是谢万被贬为庶民后的两年又被朝廷起用为散骑常侍在东晋政权中有两个专为贵族设立的高级武官――黄门侍郎及散骑常侍这两个官职合称“黄散”官职相当于我们如今的中央政协常委在这个官职上的人据研究“黄散”最重要的功用是贵族晋升的踏脚石换句话说谢万可以重出江湖了。这既可以说是谢家与桓家的妥协毕竟桓温志在豫州又不是针对谢家也可以说是朝廷给桓温上眼药无论如何桓温与朝廷的对抗越来越公开了为了东晋未来最重要的家族之一的代表人物谢安这时需要战队了。
谢万复出后不久可能还不到一年就死了死在桓温准备北伐更准确的说是在准备迁都前夕。谢安趁机辞职。我们经常说有的人死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谢万像鸿毛一样死了很窝囊的死了但是与他的兵败被贬一样用悲剧拉开谢家以到整个中国历史的大剧气象学家说巴西一只蝴蝶拍动翅膀引起中国的一场风暴谢万就跟那只蝴蝶一样引起中国历史的风暴。
当然我们可以想象的到谢万的死一定不是谢安辞职的唯一原因。第一个原因当然是站队问题因为很明显以桓温的强势和性格假如真是桓温当政是不能容下其它家族的包括谢家。第二个原因是桓温府里极其无趣那里都是些什么人呀。举个例子有一回有人给桓温送来了一种草药就是中药铺里常见的“远志”其实“远志”是这个植物的根的名字这个植物的叶子叫“小草”桓温随口问一句:“它怎么会有两个名字呢?有什么区别”这时在边上参军郝隆赶紧凑上来说一句:“主公这草药隐在山石中的部分就叫‘远志’可长在山石外的呢”他瞟一眼谢安继续说“就叫‘小草’啊!呵呵”这显然是讽刺谢安早前玩“隐居”搞得名满天下很有“远志”的样子出山后只当个小司马就屁颠的不行跟“小草”一样浪得虚名而已。
威廉•詹姆斯说:“人的难题不在于他将采取何种行动而在于他想成为何种人。”官场有句话:“不怕走得晚就怕走得慢”所以拿这件事来说事可见姓郝的水平了。讲到这里忍不住再插一则郝隆故事郝隆最出名的事是七月初七大白天躺在院子里晒肚皮人家问他:“你干嘛哪?”他就说:“我晒晒肚子里的书”。梁实秋是个厚道人也不禁打趣说可见那时的书真是少呀。在桓温军府郝隆当的是蛮族参军分管少数民族他不乐意有一回大家一块儿做诗他就用蛮语写桓温很奇怪问:“这都是什么呀?”郝隆不屑地说“我说得是蛮语我是蛮族参军自然就得说蛮话了”呵呵搁现在就是相当于会说几句英语出口非得几句洋泾浜。一叶知秋平时与王羲之等大名士交往的谢安虎落平阳与这些诳人成天混成一起可见多郁闷。这时候劣币驱逐良币定律挥了作用。
米兰•昆德拉说:“生活在远方”。虽然现在看来谢安的远方其实一无所有但有什么关系呢?毕竟那里拥有机会这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