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四百三十八章 医生也不人道(三)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西医”的“西”字。因此大家理解的“中医”是指传统中国医学或中国大夫。不过认真求实地考证一下这个“中医”之“中”本来的意思根本就不是指中国呢!

    西汗开始有“中医”的说法若“中”不指中国究竟何意呢?中国最早认识尤物的思想基础来源于《易经》将世界一切事物均纳入阴阳的轨道对后世的哲学、社会、堪舆、天文、地理、医学……都具有重要和直接的影响。因此中国古代的医学理论认为人体的阴阳保持中和才会取得平衡不会生病。若阴阳失衡则疾病必来。中医大夫有“持中守一而医百病”的说法意即身体若无阳燥又不阴虚一直保持中和之气会百病全无。所以“尚中”和“中和”是中医之“中”的真正含意。

    “中医”二字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经方》其云:“以热益热以寒增寒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故谚云:“有病不治常得中医。”在这里中字念云声中。“中医”这个名词真正出现得到鸦片战争前后。东印度公司的西医为区别中西医给中国医学起名中医。这个时候的中医的名称是为和西医做一个对比。到了1936年国民党政府制定了《中医条例》正式法定了中医两个字。过去人们又叫中国医学为“汉医”“传统医”“国医”这些都是区别于西医而先后出现的。两千多年前《汉书》里的那个中医概念倒是体现了中国医学中的一个最高境界。

    中医源于中国黄河流域很早就建立了学术体系。中医在漫长的展过程中历代都有不同的创造涌现了许多名医出现了许多重要学派和名著。

    中国历史上有“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的传说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在与自然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现药物、积累经验的艰苦过程也是中药起源于生产劳动的真实写照。

    早在夏商周时期(约公元前22世纪末~前256年)中国就已出现药酒及汤液。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的《诗经》是中国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有药物的书籍。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典籍《内经》提出了“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五味所入”“五脏苦欲补泻”等学说为中药基本理论奠定了基础。

    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是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o年)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了先秦以来丰富药学资料而成书的。本书载药365种至今尚为临床所习用。它的问世标志着中药学的初步确立。

    在3ooo多年前的殷商甲骨文中中国已经有关于医疗卫生以及十多种疾病的记载。周代已经使用望、闻、问、切等诊病方法和药物、针灸、手术等治疗方法。秦汉时期形成了《黄帝内经》这样具有系统理论的著作。此书是现存最早的一部中医理论性经典著作。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专门论述了多种杂病的辩证诊断、治疗原则为后世的临床医学奠定了展的基础。汉代外科学已具有水平。据《三国志》记载名医华佗已开始使用全身麻醉剂“麻沸散”进行各种外科手术。

    从魏晋南北朝(公元22o~589年)到隋唐五代(公元581~96o年)脉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晋代名医王叔和所著的《脉经》归纳了24种脉象。该书不仅对中国医学有很大影响而且还传到了国外。这一时期医学各科的专科化已趋成熟。针灸专著有《针灸甲乙经》;《抱朴子》和《肘后方》是炼丹的代表著作;制药方面有《雷公炮炙论》;外科有《刘渭子鬼遗方》;《诸病源候论》是病因专著《颅囟经》是儿科专著;《新修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药典;眼科专著有《银海精微》等等。另外唐代还有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和王焘的《外台秘要》等大型方书。

    唐代(公元618~9o7年)经济繁荣促进了中药学的展。唐政府率先完成了世界第一部药典性本草――《唐本草》的编修工作。全书载药85o种还增加了药物图谱进一些步完善了中药学的规模格局。

    在宋代(公元96o~1279年)医学教育中针灸教学有了重大改革。王惟一著有《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后来他又设计制造等身大针灸铜人两具教学时供学生实习操作。这一创举对后世针灸的展影响很大。明代(公元1368~1644年)时有一批医学家提出把伤寒、温病和温疫等病区分开。到了清代温病学说达到成熟阶段出现了《温热论》等专著。

    从明代开始西方医学传入中国一批医学家们主张“中西医汇通”成为当代中西医结合的先声。

    到了明代(公元1368~1644年)医药学家李时珍历时27年完成了中药学巨著《本草纲目》全书载药1892种成为中国本草史上最伟大的集成之作。

    中医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就是致中和。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致中和。寒就要让热热就要寒结就要散逸就要劳劳就要逸。微者逆之小的你就可以逆它。甚者从之你不能逆它你逆它你就崩溃了就没有了。

    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适事为故恰到好处就好了。以平为期以和为重这就是它的一种最高境界。《中庸》一书

第四百三十八章 医生也不人道(三)-->>(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