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时代作品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和不同时代作品的相异点往往说什么“朝代气象”实际上他们所感觉到的就是我们所说的时代风格。
个人风格比时代风格还要具体更容易捉摸。书画家各人的思想不同性格不同审美观点不同艺术风格各异这是我们判别书画真伪的重要依据。以吴道子的画来说他的笔墨技法上的特点主要有三:他描绘物象不是很工致的所谓“众皆密于盼际我则离披其点画。人皆谨于象似我则脱落其凡俗”;他的作品的色彩不是绚烂的所谓“浅深晕成”、“敷粉简淡”而被称为“吴装”甚至有不著色的“白画”。他在早年作画线纹较细但后来所用的本条是“莼菜条”可以表现“高侧深斜卷褶飘带之势”是以表现对象的细微的透视变化高、侧、深、斜为目的带有立体感的线条。这种线条比铁线描能更敏锐地表现出客观事物的立体造型和书汪中的草书更接近。吴道子用以组成形象的线纹一向以富于运动感和富于强烈的节奏感而引起评论家的特别注意。他的线纹的表现或被描写为“磊落逸势”“笔迹遒劲”“笔力劲怒”。线纹是表现手段而其本身所产生的效果也有助于形成一个画家所特有的风格。
书画者执笔的高低、竖立、侧斜、悬臂、悬殊肘、悬腕以及下笔时的轻、重、缓、急等写作者都有着不同的习惯。这些不同的习惯必然在笔锋着纸时有着不同的表现显出不同的特点。笔法形式的特点大致有正中偏侧、圆转、方折、虚笔、实笔、顺锋、逆锋等。因此依凭笔法的特点鉴别书画的真伪是最为可靠的。笔法对于模仿的人来证明又是最不容易学得像的。
2纸绢鉴别书画所用的材料绢和纸对于书画的断代起着一定的作用。绢和纸的鉴别是鉴定书画又一途径。根据和国学者目前的研究晚周帛画和战国楚墓帛画以及稍晚时候的马王礁汉墓帛画均是画在较细密的单丝织成的至今为止未见用双丝绢的(即经线是双丝纬线是单丝织成绢)。五代到南宋时期的绢较前代有了展和变化。从表面来看除了单丝绢外还出现了双丝绢的形式。这种双丝绢的经线是每两根丝为一组每两组之间约有一根丝的空隙纬线是单丝。元代的绢总的说来比宋绢显得粗了一些不如宋绢细密洁白并且还呈现出稀松的状态。明代的绢总的看来也是比较粗糙。明代早中期有一种质量较低较稀薄的绢由于这种绢太稀薄不易落墨所以书画家往往先将其托上纸然后再进行书画创作。
纸的质料是判断书画年代的又一标准。汉、晋古纸所见都是用麻料较多的是用麻布、麻袋、麻鞋、鱼网等废料的再生物也有用生麻--北方用大麻、南方用苎麻。它的特点是纤维较粗所以也难以作得精细它无光、无毛、纤维柬成圆形有时见木素。隋、唐、五代书画大都用麻纸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唐摹(兰亭序》、杜牧书《张好好诗》以及敦煌出洞的大批唐代经卷无不如此。北宋以后则急剧减少但北方辽金的经纸还用麻料。以后用麻纸作书画的则几乎没有。
隋、唐之间开始看到有用树皮造的纸大都用楮或檀树皮它们的特点是纤维较细同时又随着手工业展进步而产生的精细的佳作。此种质料亦暗无光仅比麻纸稍亮一些纤维束成扁片形微有纸毛。还有用桑树皮造的纸其特点是纤维更细亮纸面容易起长毛纤维束为扁片形。北宋一开始在书法墨迹中就出现大量的树皮造纸。以后树皮纸产于全国。竹料的造纸用于书画始于北宋。竹料坚硬最难制浆前人无法处理它所以不采用。竹料造纸其纤维最细光亮无毛纤维束或硬剌形转角外也见棱角。北宋中期后造书画纸的原料已无不具备因而从此就不易以纸质来区别时代的前后了。
3装潢鉴别各个时代书画装潢有各自特色可作为鉴别断代的辅助依据。如南宋宫廷收藏的书画有规定的装裱格式”绍兴御府装潢式对不同等级的书画采用什么材料来装裱都有严格的规定如手卷用什么包、什么绫子、什么轴心;立轴的用料的颜色、尺寸、轴头等都有一定的格式。
元代宫廷藏画选择专人装裱。大德四年“命裱工五芝以古玉象牙为轴以弯鹊木锦天碧绫为装裱并精制漆匣藏于秘书库计有画幅六百四十六件。”
明代书画的装潢形式有进一步展书画卷增加了引并且有的被写上了字有仿宣和装窄边的也有用绫或绢挖厢宽边的;立轴则有宽边、窄边之分有的还加了诗堂。清代宫廷收画的装裱有其特殊的风格面貌。唐熙、乾隆时期装裱的用料和技术、形式各方面都比较好卷、轴的天头绫多为淡青色副隔水多为牙色绫临近画心那一部分多为米色绫(或绢)立轴有的有诗堂有的则没有但一般都有两条绶带。立轴天杆上的圆曲是定制的与非宫廷有显著不同。嘉庆以后宫廷装裱的质量逐渐低落立轴的天杆逐渐变粗(晚期成为方形)一部分轴头不再用紫檀、红木了而且显得比较笨拙。手卷比康乾时期也显得粗些。
李强一口气说了这么多也担心他毕竟是一个小孩子害怕他一时间接受不了那么多他倒不会害怕再多给小孩子说几次只是有的东西不能够急免得小孩子对这些东西失去了兴趣李强可是很清楚的这些东西对于一个小孩子来说是很重要的因为不光是他的兴趣爱好还有他的天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