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四百六十九章-第四百七十五章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祖大寿等后者典型为张存仁、马光远、冯铃等。吴三桂跟他们都不同。吴三桂没有战穷。山海关和五万将士均在他掌握之中。他官至明庭总兵官、平西伯。若明庭得以延寿他的升官图仍未有穷期。更为重要的是从十几岁至此他一直处在与满清毫不妥协的交战之中可以说他身上并无显著的汉奸因子。鉴此有必要探讨他终究成了大汉奸的原因。

    面对事实进行探究应该承认客观因素是促成吴三桂蜕变为汉奸的重要原因。这客观因素就是李自成入京后所采取的一系列错误作法。

    基于农民起义军对地主豪绅阶级和故明官僚的痛恨大顺军许多将士对明庭降臣进行拷掠追赃是可以理解的。问题在于李自成并不具备一个封建改朝换代者的眼光和胸襟。古代的农民起义并非近代、现代的民主草命。它只能是以一个新兴的王朝代替原有的王朝。大顺要能站稳脚跟就必须与故明官僚合作。而且这些故明官僚已抛弃朱明政权张开双臂准备与大顺朝合作了。如礼科给事中惠世扬就十分肉麻地向李自成下跪说:“天生老臣以遗陛下。”可是李自成竟对个中奥秘欠缺洞悉。任由大顺将士去拷掠故明官员甚至骚扰百姓于是李自成大失京师民心。许多故明官员降后复萌叛志有的则化装潜逃。

    从整体上来看大顺的作法是丢弃了于自身政权的稳定十分重要的故明官僚的合作从局部上来看是逼反了吴三桂。这既是促使吴三桂降清也是使大顺朝由盛至衰最终覆灭的关键。对于那十几天――历史长河中短短的一瞬间――里的情况各种史籍中有着略有出入的记载。在剧烈的变动面前吴三桂情绪激动举止失措。有记载说他已接受李自成的招降。只是在还没有完全公开之时又6续得到父亲被关押拷掠和爱姬被霸占的消息。有说是他还勉强能接受父亲的遭难却决不能接受爱姬的受辱。他明白自己是处在满清和李自成两大势力的夹缝之中。无论是出于父亲滞留京城的考量还是从他与满清拼杀了十几年的仇恨来看他归降大顺才是顺理成章的。可是三十二岁血气方刚的青年武将在斩了李自成的使节并口出“李贼自送头来”的狂言后就自断了这条应该走并且本来已打算走的路。可是尽管如此他对降清仍有顾虑以至在获悉李自成起兵后曾想自戕以了断一切。然而当他面对现实后只得走出向满清微兵的招数。而这一微就把满清的都城从沈阳搬到北京吴三桂没有后悔药可吃。设想如果大顺朝能笼络包括吴三桂在内的故明官僚局势有可能是另一番景况。李自成非但不以十万大军讨伐吴三桂而以此军力协助其北防满清。在稳定局势后挥戈统一江南。以南明弘光政权的腐朽来裁量这应在情理之中。或由于北疆吃紧大顺朝在相当时间内无力南伐那以李自成与吴三桂以及大量明庭降将如大同总兵姜镶的兵力总和是也足以抵御满清入关。从前明庭如此艰难系因须对满清、农民军两面作战顾此失彼、捉襟见肘。而若情况简单化为大顺对满清那清骑纵横华北、中原之况将不复见。在经过一个时期的稳定生息后新兴的大顺亦必将统一南华夏。至于统一的大顺是否有力量复故明在关外的疆域这确有疑问。统一的大顺会不会是弱宋的翻版?会不会导致今日中国之疆域竟在长城以南?钟文秀没有回答李强的任何问题因为她也不知道该怎么样回答只听见李强笑了笑继续说道:“吴三桂与石达开是中国历史上极具争议的两个人物一般对他们的评价都是反面的这是站在现今的立场上我们无法深入到历史人物的内心深处只能跟据他的形为判定他的忠奸既便如此也不能说是全对了抛开研究历史所必须槟弃的形而上学和意识形态色彩在真象没有浮出水面之前对吴三桂和石达开这样的人物还是不要盖棺定论真理与谬误往往就在一线之间一念之差足以把人变成鬼或把人变为神还他们以人的本来面目这才是历史研究的正确方法。

    吴三桂祖籍高邮生于辽东武举出生袭父职官至辽东总兵封平西伯明末时驻防三海关。在崇祯年间面对满族的强大压力吴三桂对于明王朝而言可谓安危系于一身。实际上他在降清之前也一直兢兢业业力保北京的北大门不失。他旗下的辽东兵团是明王朝最精锐的部队面对比李自成更加凶悍的满洲铁骑崇祯始终也不敢调动吴三桂的一兵一卒来保卫北京。

    吴三桂本人参加过明王朝与满清的最后一次大战――凇山之战那次战役几乎使明朝的全部精锐丧失殆尽吴三桂也是在那次大败饶幸脱逃后地位大增的。在李自成攻陷北京后吴三桂面临三条路一是投降李自成二是降清三是做明朝的忠烈之士既不降李也不降清打着明朝的旗号继续固守山海关。很显然第三条是一条必死之路而且除了会给吴留下一个忠臣的名声外对于驻守山海关的十几万辽东将士将会是一个灾难对抗清与剿李的大局毫无作用。

    吴是行伍出身他基本不会考虑这条路假如换成袁崇焕或史可法也许就会以一种书呆子气甘心做崇祯的殉葬品吴决不会做如此选择。那么剩下来吴就只有两条路可走降李或降清这对吴三桂而言无疑是一个难题。一边是异族鞋子一边是乱臣贼子这种两难无疑使他无论选择那一边都注定要留下千古骂名当然他不是圣人无法预料他以后北年的历史只能在两者之中择其善者而从之这是很难判断的。李自成进北京之后的所作所为使吴三桂看到了降李之后的某种下场北京城明朝遗臣的遭遇无疑使他产生了恐惧心理当一个人无法判定好坏时个人的利益也就成了唯一的价值取向这应是吴最终选择降清的理由。所谓冲冠一怒为红颜只不过是文人附会的书生之见。

    实际上吴三桂的选择是对的抛开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冷静地看从吴自身的命运来说降李后的结局几乎是注定的忠诚如李岩尚不能幸免何况是一个亡明的降将?而从国家的命运来说李自成真成了正统不过是继承了明王朝的衣钵继续抱残守缺难免不腐化堕落这在当时是无法和充满活力和野性的满族抗衡的最多不过推迟清军入关的时间表而已假如李政权果真抗拒了满清则更是中华的一大悲哀要知道今天的中国过一半以上是满清挣来的。

    吴三桂的结局是一个悲剧他最大的不幸是身为汉人这是最不可饶恕的。但他无法决定自己的出身他只能在当时做出他所理解的最好的选择从他手下将士的反应来看并未出现大规模的逃亡和反抗也可以证明他的决定的合理性。石达开则是另一类型的悲剧人物他是决定太平天国兴衰的关键人物。天京事变时石达开是拥兵二十万的栋梁式人物。洪秀全和杨秀清的恩怨本来不关他的事但在韦昌辉杀了杨秀清后洪秀全感到了韦对他的严重威胁于是派人招他进天京以清君侧不料进京后韦反制住他石达开在感到生命受到严重威胁后在一天半夜越墙而去石达开进天京本是为了平息事端韦昌挥的做法不能不使他连带对洪秀全也产生了疑虑。

    应该说作为最初起事的伙伴他对洪秀全之流是相当了解的杀杨秀清也在某种程度上让他看到了未来的下场险些命丧天京更让他进一步坚定了这一想法。后来洪秀全很轻易地解决了韦昌辉说明韦的力量并不大洪秀全借刀杀人的嘴脸也就暴露无遗。此时的石达开由于战局的不利更由于天京事变的影响恐怕已对太平天国这一政权完全失望并且已失去洪的信任作出决定已是迫在眉睫。所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洪既然有了杀石之心他留下来就过不了这一关。此时的石达开面临和吴三桂同样的选择他也无外三条路。一是降清二是留下三是自立门护。

    这对石而言同样是难以决策。但显然他不会留下可能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他选择了出走。石达开的出走客观上宣告了太平天国的失败他带走了最精锐的二十万大军但这决不是天朝失败的决定因素只是加了这个过程现在看来他的出走并非最佳选择降清可能是最好的。如果他不出走天朝还可支持几年这将对社会造成更大的破坏太平天国十几年最后灭亡时江南一带几成废墟六朝古都毁于一旦石如果降清将大大缩短这一进程减少无数的灾难。吴三桂与石达开的悲剧几乎是无法避免的在历史课本上选择理智的人远没有选择感情的人吃得开历史是有阶段性的除了一些主动投怀送抱以求苟且偷生的懦夫我们还是少把人一棍子打死的好。

    再谈善恶与吴三桂善的标准之一是真假如是假的东西那无论他有多么崇高或多么看上去真实那他必然是丑的这一点应该是毫无疑问的中国的历史现实到目前为止我看还是虚假的东西居多既便是对丑恶的东西也不敢暴露他真实的一面对于公认的所谓善的东西就更加讳莫如深一定要使它变成喜之善者恶之恶者我们讨论的这个问题我看有很多观点还是受中国的传统文化影响太大所谓善者自善恶者自恶这是中国传统的整吝划一律这样的传统是否就是喜其本身也是值得怀疑。

    正因为要槟弃一些形而上学的影响才有善恶要有一定的转化和与时代挂钩的说法这个时代有多长没有一定的F糊。很多事是要靠一定的需要和固有想法来确定的这就难免会带上一些功利和神圣的色彩这样一来善恶自明也就用不着再讨论了。

    把吴三桂李陵等人说成是卖国贼那是站在汉本位立场上的一种看法确切地说是深受几干年中国士大夫文化的影响后形成的愤性思维。另一个问题是何为汉奸?所谓汉奸泛指汉族的败类现也特指出卖国家利益投靠外国的人。这就很清楚了按第一种解释可以说吴是汉奸但汉族的败类很多岂独吴为然?就明时来看搞得民不聊生亡国灭种的朱家是不是败类?杀人如麻腐化堕落的张献忠李自成之流是不是败类?何以不称其为汉奸?

    是了前者有正统之名所谓率天之下莫非王土我朱家自己的天下我爱怎么糟蹋就怎么糟蹋后者有英雄之誉揭竿而起敢笑黄巢农民起义英雄的光环早已挥之不去。原来如此!按后一种解释吴三桂是汉奸无疑。看似在劫难逃实则漏洞多多概念混淆。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国家等于汉族耶?非也等于中华民族是也中华民族者五十六个兄弟民族是也。

    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汪精卫陈公博之流是汉奸因为他们出卖的是中华民族的利益中华民族是在满清以后形成的在此之前是一个叫明朝的朱某人做主子的小朝廷自然满清也是爱新觉罗的家天下可他毕竟是留下了中华民族的现实说吴三桂是明奸朱奸则可说汉奸就大谬。如说他是汉族的败类出卖汉族的利益是为汉奸那好朱由桧李自成之流为何不见称奸?

    有一种说法吴三桂是引满入关的罪魁没有他就没有满清。这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词!大家忘了是谁在松山大败丧师十三万朱明就此一撅不震?是谁杀了袁崇焕自毁长城?是谁啸聚山林功城掠地内耗不止?又是谁横征暴敛贪婪无度以致民怨沸腾?又是谁任人唯亲畏敌如虎?还是谁克扣军垧中饱私囊?到底谁应负更大的责任?钟文秀听完李强为吴三桂的辩驳也只是笑了笑因为对于钟文秀来说为了这些历史上已经死去的人再辩驳也没有任何的意义毕竟不管他是汉奸还是一个英雄反正都已经是死去的人再怎么辩驳他都不会跳起来的。

    李强在离开这里之前决定要去一趟扎西多吉老爷子家里毕竟还有东西要亲自交到扎西多吉的手里面李强带着钟文秀一起来到扎西多吉家的时候看见扎西多吉家还是那么的热闹还是那么多的小孩子跑来跑去钟文秀看到这样的情景也十分的高兴李强也知道钟文秀心里面想的事情笑了笑说道:“放心吧!文秀我们以后也会是这样幸福的”。钟文秀感激的点点头没有说话正在房间观看新闰的扎西多吉没有现李强和钟文秀

    还是他的孙子一眼就看到了钟文秀和李强马上就笑着跑向李强边跑边叫道:“李主席叔叔”扎西多吉这才看到是李强来了赶紧站起来走过去李强抱起扎西多吉的孙子对着钟文秀笑道:“文秀你可别小看他啊!在考古上面他可是一个绝对的天才啊!”

    扎西多吉的孙子本来就讨人喜欢看到钟文秀马上就叫道:“姐姐好!”钟文秀听完扎西多吉孙子的话自然开心的笑起来而李强就只有苦笑着说道:“你小子啊!叫我叔叔叫她却叫姐姐真不知道该怎么说你我看起来有那么老吗?”李强的话一说完钟文秀马上就笑道:“谁叫你一天那么忙看起来的确比较老啊!”扎西多吉也知道李强不是那种无聊得每天乱走来打时间的人笑了笑赶紧将自己的孙子叫下来才说道:“李主席不知道你这么早就来我家?”扎西多吉可不敢想象李强会专门来看自己毕竟李强的身份不是一般人就好像一个神突然出现在你的家里面你会相信他是来看你的吗?顶多算是他走错了吧!

    李强听完扎西多吉的话忍不住笑道:“扎西多吉老爷子我第一次来的时候你还欢迎我只不过在你这里吃了一点东西你不会就不再欢迎我了吧!”听完李强的话扎西多吉的孙子赶紧叫道:“李主席叔叔我们一家人都欢迎你怎么会不欢迎你呢!你没有来的时候爷爷还一直都在念叨说是不知道李主席是怎么让那个犯人自己认罪的呢!”

    听完扎西多吉孙子的话全部的人都大笑起来李强和扎西多吉聊了几句之后马上就摸出扎西多吉父亲留下来的东西笑着说道:“扎西多吉老爷子现在你老爷子不在要不然我真的要感激他啊!你不知道这就是十五年前留下来的东西现在全部都是靠他我才会如此轻易的解决十五年前的事情啊!只不过这些东西最好不要随便拿出来因为毕竟不是什么好的事情就将它放在挡案袋里面就可以了吧!”

    扎西多吉听完李强的话马上就笑着说道:“李主席说得对我等一下就将东西交到文兵的手里面去”。扎西多吉的孙子见李强没有事马上就笑着说道:“李主席叔叔我们这一次到杭洲去玩在龙井那一个地方得到一本文书虽然不知道上面是什么东西但是我们还是将他交给了当地的博物馆里面”。

    李强听完轻声笑道:“不错懂得从小就要爱护文物”听完李强的表扬扎西多吉的孙子也一点都没有开心反而嘟起小嘴不高兴的说道:“虽然是我们现的可是爷爷不让我看说是里面可能是什么重要的东西所以我一直到现在都还不知道这文书里面究竟是什么东西李主席叔叔你可以带我去看吗?”

    扎西多吉正准备骂自己的孙子太不懂事就听见李强笑道:“本来李叔叔是可以带你去看的但是李叔叔现在还有很多的事情要做实在是没有时间带你去”说完李强也看到扎西多吉孙子脸上那明显的失落表情可是自己也没有办法钟文秀这才走过来笑道:“不过姐姐可以让你知道文书上面是什么东西哦”。

    扎西多吉的孙子一听马上就兴奋起来问道:“姐姐是真的吗?”

    李强听完钟文秀的话转过头笑道:“文秀你不会是要带他去看让我一个人回去吧!”李强也知道钟文秀现在也没有多少的事情如果钟文秀高兴的话李强倒是愿意染个扎西多吉的孙子去陪伴一下钟文秀钟文秀摇了摇头笑道:“你以为只有你有事情我一天就知道玩啊!我们现在就打杭洲博物馆的电话问一问不就知道了吗?”

    李强听完一笑马上就说道:“等一下”说完李强就打了一个电话给黄莺很快消息就传过来李强笑了笑对着扎西多吉的孙子笑道:“你们得到的文书其实是一份契约不过是一份十分普通的契约价值并不高不过也算是难得了现在都知道了吧!有没有高兴一点啊!”

    扎西多吉的孙子没有说话而是歪着头问道:“姐姐到底什么是契约啊!”钟文秀一听赶紧笑道:“这个就要问你李叔叔了他可是一本活字典啊!”

    李强听完钟文秀的话无奈的苦笑一下才缓缓说道:“契约是两人以上相互间在法律上具有约束力的协议。契约法所关心的是实现所约定的义务。通常契约责任是以自由同意为基础的(契约自由原则)。

    双方合意签订具法律效力之契约的法律行为称为契约行为。相关各方共同订立并遵守的条约文书:契约既固未旬综果降。特指有关买卖、借贷、委托等事项的文书字据:按原契约履行义务。其中比较有代表意义的就是日本东京外国语大学国立亚非语言文化研究所于劲年3月出版了由唐立、杨有赓、武内房司主编的《贵州苗族林业契约文书汇编“防一哟)第一卷史料编》一书。全书用铜版纸印制精装大旧开纺页装帧十分精美。书中将契约原件的照片和全文排版并列印刷每仵之撰有简约说明文字便于读者对比理解。这可以说是一部非常珍贵的我国苗族旧时契约文献的汇编。

    书中所收苗契主要是贵洲省锦屏县文斗寨和平螯寨苗族先人们所留下的林业契约。我国贵洲省民族研究所的杨有赓先生年轻时即进行民族学研究的田野调查工作”哟年代他在贵州苗寨收集了劲多份清代苗族的林契进入田年代以后杨先生先后有研究苗族契约的论文问世引起日本学者的注意日本学习院大学的武内房司先生连续三次赴锦屏考察他们一起在苗寨又收集到苗族同胞珍藏了几代人的凹多份林契。这两次的收集成果组成了现在这本汇编。这些契约绝大多数是杨先生为出此书从当地苗族群众中借出来的由于得到日方资助所以该书在日本出版。

    这些苗契使用汉字写成最早的一件订立于乾隆元年“伤年)最晚的一仵订于民国纠年“哟年)。所有契约按性质分为如下几类每类都按年代顺序排列:a、山林卖契鸦件:B、含租佃关系的山林卖契功件:c、山林租佃契约或合同口仵;o、田契历件:e、分山、分林、能艮合同刃件;F、杂契(包括荒山、菜园、池塘、屋坪、墓地之卖契及乡规民约、调解合同等)冯件:g、民国卖契刀件。

    经过认真收集和精心整理的这些契约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文献学意义。

    扎西多吉的孙子听完想了想说道:“李主席叔叔我知道古董和文物的价值就是考察以前生的事情但是这契约到底有什么用啊?“

    李强还真没有想到扎西多吉的孙子会问出这样一个问题笑了笑说道:“一、它们充实了我国契约研究的文化宝库。我国是有着长期封建社会历史的文明古国随着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展私人土地的买卖、典当、租佃、招佃以及银钱借贷等形成了大量的契约文献这些文献既真实直接地反映了当时社会人们之间的经济关系同时本身也作为制约人们交易行为的特殊手段直接参与到经济生活中去并挥作用。这些东西理所当然地引起了史学家们的重视上个世不曲年代各地契约文书的整理出版即成风气徽洲文书以其数量和现模最为有名。

    帜年以后相继有《微州千年契约文书》、《明清徽州社会经济资料丛编》等史料问世。这些资料都成了研究我国古代社会经济展的重要文献但这些契约主要都是反映汉族的情况。近年台湾学界也注意到契约文书研究的重要性兴起编辑出版之风。为了研究汉族和当地土著民族的关系他们已将大量平埔族的古文书整理刊印出来比如台湾中央研究院帜年出版的《台湾平埔族文献资料选集》(上下册)等。而我们大6学者利用少数民族契约文书研究当地社会历史的展还十分不够苗契一书的出版填补了这方面史料的空白和遗缺为我国契约文化的研究充实了重要内容。二、苗契具有民族学研究的珍贵价值。我国现存的大量契约文书一般都产生在历史上文化经济较为达的地区而且多为较先进的汉民族所签订。少数民族由于封建王朝的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大多生活在偏僻山区那里几乎与外界隔离文化落后经济展迟缓他们留下的契约文书十分罕见。过去很多学者在研究中注意和强调了汉族移民在开西南地区中挥的作用而很少有人能站在当地少数民族的立场来说明他们在相对封闭环境中的生存状况及与外界的联系他们社会生的历史性变化以及他们在这种变化中扮演的角色。除去一些观念认识上的问题外文字资料的缺乏也是一个重要问题。这批苗契对于研究西南土著民族的社会有着重要的价值。这批契约文书虽然是使用汉文签订的却都是在苗族内部形成的足可以真实反映苗族群众的经济活动和各种行为方式为研究人员提供了说明问题的依据。

    三、可以对清朝及民国年间贵州锦屏地区苗族的经济生活有新的认识。我国长期的封建社会基本是以农立国重农轻商土地是人们追求的主要财富所留契约大都是反映土地买卖、租佃关系的而有关山林的契约却极少。这一是由于生长于崇山峻岭之中的林木由于交通等关系很难成为商品流通:再者人们如需用木材都以砍伐自然林为主很少有人工营造树林大家并不签约即有签约林子砍完成了荒山秃岭契约也就没用了。林木生长周期长达数十年不像农田一年一收这种周期的差异当然要影响到人们的经营和生活方式。

    林木生长时间这么长使人们很难以种植林木为生我国历史上开荒砍伐山林之情况极为普遍而较难见到现模性的人工造林更难见林业上的租佃关系。贵洲清代生活在深山老林里的苗族同胞靠山吃山他们一方面要以自然的山林为生一方面又为了维持、改善自己的生存条件经营栽培着林木并由此形成一系列的买卖租佃关系自然而然的防止着破坏性的开采形成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这种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比只是单纯的政府行为要更有生命力。这些契约对研究清代以至民国期间苗族人民的特殊经济生活对研究我国林业展史都有重要意义正好为我们从民族的、经济的、林业的多个方面提供了一批宝贵的原始资料。

    四、对少数民族契约文献的收集有巨大的启示作用。契约文献可以算少数民族古籍的一种。我国一些少数民族有自己的文字一些使用汉字无论何种文字签订的契约都反映了当时当地特定民族的政治、经济、历史状况有着重要的文献学意义。现在这些东西已越来越少一方面由于历史变迁自然损毁另外解放后历经土改、文草这些契约大都作为封建遗物被付之一炬所存日见稀少。就笔者所知还有其他一些民族有零星分散的契约档案存在如维吾尔族、藏族等都应尽快整理出版作为重要资料保存以利研究工作的开展。

    扎西多吉的孙子听完李强的话皱起眉头来考虑起来不知道是在记这些东西还是在想这些话到底是什么意思钟文秀看到小孩子这个模样也忍不住娇笑起来望着李强问道:“小强你说的不会是真的吧!这个小孩子真的可以算是连你都认同的那种天才而且还是最为复杂无聊和寂寞的考古上面的那种?”

    李强点点头望着钟文秀笑道:“文秀不是我表扬他就算是你的考古知识我想你现在都是不能够和他相比的要知道他对这方面的接受可不是一般的强啊!就连我都不得不佩服他在考古这一方面的记忆力可以说是过目不忘但是对于其他方面就和其他的小孩子没有多大的区别你认为这个天才怎么样?”钟文秀听完李强的话忍不住叫道:“还真是想不到这个世界上到处都是怪物只是我们出来得地方太少所以才没有现”钟文秀说完才觉得说得不对赶紧笑着对扎西多吉的孙子问道:“你李叔叔说的东西你都记得了吗?”问完才一脸期待的望着扎西多吉的孙子其实她还是不相信有人能够随便记得别人说的话而且还是一些无聊的东西而且还是只能够记得这些东西记不得其他的东西。

    扎西多吉的孙子听完钟文秀的话点点头笑着说道:“如果要我用原来的话说出来我也没有办法说得出来因为我感觉李叔叔在说这些东西的时候身上有一种我没有的东西而且还有一种自信是我没有的我只是将他们的意思基本记得以后如果谁再问我契约到底是什么东西的话我想我是不会错的”。钟文秀也知道扎西多吉的孙子说李强身上那种他没有的东西正是一个上位者应该有的东西不过还是笑了笑说道:“你这样都算是了不起了因为一般人就算将那些东西一字不漏的记得下来也是半点用都没有的因为他们不会运用而你则是不一样你会将这些东西灵活的运用起来姐姐也很佩服你啊!”

    李强听完钟文秀的话忍不住笑道:“文秀你别一口一个姐姐的好不好让我这个当叔叔的都不好意思了啊!”说完才对着扎西多吉的孙子笑道“你还是叫她阿姨吧!要不然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叫她了”说完不光是李强全部的人都大笑起来只有钟文秀一个人没有笑只是恶狠狠的盯着李强。

    钟文秀见大家都笑起来马上就不满的说道:“有你这样教导小孩子的吗?我看起来就是年轻嘛!你自己看起来比我大还不让别人那样叫我你知道不知道你这就叫做自私”说完还假装生气的转过头去不理李强李强看见后赶紧笑道:“是是是我知道了以后就让他们叫你姐姐叫我叔叔好了吧!”

    李强的话再次引起大笑的哄堂大笑扎西多吉这才开口说道:“李主席其实我觉得我的孙子不应该留在这里继续学习因为我听他们说如果我的儿子有这一方面的天分的话应该提前就开始培养起来我想把他送到专业的这种学校里面去深造免得以后会后悔浪费这么多的时间现在就是想听一听你的意见怎么样?”李强听完扎西多吉的话也开始仔细的考虑起来毕竟这关系到的是一个未来天才的前途仔细的想了很久才说道:“扎西多吉老爷子你这样的话我并不认同因为现在我们国家还没有专业培养这种人才的学校你将他直接就送出去的话只能够是拔苗助长什么事情都要一步一步的来最好还是给他找一个专业一点的老师在业余的情况下给他补习一下毕竟他现在要学的东西可都是基础啊!”

    钟文秀听完李强的话也对着扎西多吉点点头说道:“小强说得没有错就算他以后要走考古专业这一条路现在的东西都是必须要的基础不是说他在考古上面有多少的天分没有这些基础是没有用的就好像我们学的物理和化学是一样的如果没有数学这些基础这些东西我们也是不可能学得好的”。

    虽然这些大人此刻都在讨论自己的事情但是扎西多吉的孙子还是不高兴的说道:“李叔叔姐姐爷爷你们就不要说我的事情了吧好吗?李叔叔马上就走了我还有一些想要知道的东西李叔叔那么我们华夏现在到底还有些什么契约就是重要一点的不要像我们得到的那一张那样”。

    李强听完笑起来说道:“好吧!现存的汉代契约原仵是在居延现的是居延汉简中的一部分。因之我之办居延汉代契约”。居延在今内蒙古自治区西部额济纳旗西汉时属于张掖郡居延都尉和肩水都尉辖区东汉曾置张掖居延属国。这里在两汉时一直是重要驻军区近田年来考古工作者在这里采集或掘到汉简约有3万余支。已公之于世的是叨年由西北科学考察团掘得的一批约有一万余支。劳干先生将这批汉简进行分类、考释编成《居延汉简考释》一书于鸭年在四川南溪石印出版。咽年上海商务印书馆铅印再版。咆年又在台湾出修订版。

    华夏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汇辑这批汉简的图片一律按原简号顺序制成图版并全部释文编成《居延汉简甲乙编》于钠年由中华书局出版。这批汉简有年号的“起自汉武帝太初三年(公元前四年)迄于东汉光武帝建武七年(公码年)”“倘中有十余仵契约。有年号的只有三件。最早的一仵为《西汉本始元年(前乃年)居延陈长子卖官绔券》最晚的一件为《西汉建昭二年(前歹年)居延欧卖裘券》团。其他无年号的有卖衣物、布匹契约有卖田地契约还有一些廪给凭证。这批契约的数量虽不多但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批契约原仵距今已有两干多年了。有了这批契约我们才得知汉代契约的原貌才有可能利用这秕契约对照文献资料进行有关的研究。

    现存的自魏晋至唐后期的契约主要现于新疆地区。此外在甘肃敦煌也现有唐代后期的契约。新疆地区出土这类契约的地点很多我以地名契可别为海尖契约、吐鲁番契约、龟兹契约、于阉契约等。

    海头在罗布泊西岸孔雀河南岸为汉代楼兰旧地魏晋时名海头为西域长史府驻地。本世纪初英人斯坦因三次深入新疆、甘肃内地盗窃文物。其中的文书部分由法人沙畹整理出版。中国学者罗振玉和王国维又据之分类、考释、编成《流沙坠简》一书行世。其中有一些比较完整的廪给凭证为契约性质。年代最早者为三国魏景元四年(粥年)的遗物最晚者为西晋建兴十八年(努醉)的遗物。史实是西晋在建国时期长江流域入进东晋时期。可是此时的今甘肃中西部和新疆一带为原西晋凉洲剌史张氏世代统治着史称前凉继续沿用“建兴”年号至建兴四十九年。建兴十八年为十六国后赵建平元年东晋咸和五年。

    吐鲁番地区在汉代为车师前部地。这里的高昌城为汉、魏晋几个朝代的戊己校尉驻地。公元匆年凉州统治者张氏在此置高昌郡治高昌城。其后西凉北凉因之。公元哟年柔然灭沮渠氏的北凉残余政权立阀伯周办高昌王”。此后张、马、麴诸氏相继在此称王史称“高吕国”都以高昌为都城。贞观十四年(闻年)唐灭高弓国以其地为

    西洲高昌城又为西州都督府驻地:他纪中卟以后这里又是“西洲回鹊”(即“高昌回鹊”)的王城。由此看来在干余年间高吕城一直是这一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文化遗存很多。近数旧年来这里屡有古文书出土。咽一扔年间新疆的考古工作者在高昌古城遗址附近的阿斯塔那与哈拉和卓两村附近清理晋――唐墓葬近牺座现了大批古文书这就是为中外学者瞩目的《吐鲁番出土文书》现由唐长孺教授主持整理已出版至第八册。其中有近劲仵契约种类丰富有卖葡萄园、田地、房舍奴婢、牲畜契约有租田地、菜园、果树、葡萄园契约(包括习书)有借钱物契约有雇佣契约还有遗嘱文书等。少数尚完整大部分有不同程度的残损有的只剩几个宇。

    龟兹在今库车县东。汉代为龟兹国属西域都护。唐为安西都护府和龟兹都督府驻地。于阉在今和田县南汉代为于阉国亦属西域都护。唐为于阉镇和毗沙都督府驻地。在这两个地区现的古文书中也有一些契约时间约在唐天宝至贞元(约砌严劝年)之间多为借贷契约亦有雇佣契约

    敦煌在今甘肃敦煌县西。汉武帝时为敦煌郡魏、晋因之十六国前凉都于此。北魏和隋唐时期为郡县治所。在今敦煌县东南鸣沙山有石室亦称敦煌石窟、莫高窟、干佛洞约在清光绪二十五六年“矾叨年)观石室内有藏书后为斯坦因和法国学者伯希和等大量盗走今分藏在伦敦大英博物馆和巴黎国家博物馆。旧旧年清政府把残余部分调运北京藏在今北京图书馆解放后建立的敦煌文物研究院(所)等本地文化教育单位亦收集了一些散于民间的藏书

    石室藏书总数约有3万卷左右。时代上起公朽世纪中叶下至口世纪末。大部分文书已制成显微胶卷为研究者提供了方便。又黄永武主编《敦煌宝藏》一书将敦煌石室藏书按原编号制成图版由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印行为研究者提供了更大的方便。

    石室藏书中有一部分为契约我称之为敦煌契约。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于哟年编成《敦煌资料》第一辑由中华书局出版。其中就有这部分契约共团余件分为买卖、典租、雇佣、借贷和其他契约、文书五个部分。买卖契约有田地、宅舍车牛奴婢等契约。在这批契约中有书年号的有用干支纪年的。敦煌地区在唐德宗建中二年(汹年)曾为吐蕃所占至宣宗大中五年(岛侔)又归于唐朝。敦煌契约中用干支纪年的部分大约是吐蕃占领时期的遗物。最早的一件有年号的契约为《唐宣宗大中五年(蚓年)僧光镜赊买车铜契》国最晚的一件为《宋太宗淳化二年(叨年)韩愿定卖妮子契》敦煌契约中还有部分契约式样即所谓“书仪”是为人们书写契约提供格式的其中有“分家文书”、“放良文书”、“放妻文书”、“遗嘱”等式样。

    微洲治今安微歙县。隋唐时已为一方重镇名歙州。北宋改称徽州元代升为徽洲路社会经济较展经商者很多。至明清时出现了不少商人地主。解放初期这一地区有许多旧契约流向社会最多的一批有一万余件其中南宋和元代的也相当多。由于当时的人对此种文物不甚重视没有及时收购致使此批契约长期在社会上辗转流传可能后来流入北京分藏于北京图书馆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经济研究所。北京大学图书馆等处微州契约中的宋元契约大约尚有四件左右。现在屈指可数的约田来件。其他均为明清和民国契约。南宋和元代契约原件在他处尚无现所以微洲的宋元契约就成为契约中的珍品。微洲最早的一件契约为《南宋嘉定八年(口B年)徽州吴拱卖山地契》最晚的一件为《元至卜十七年“弥年)徽州吴凤郎卖山地契》。其中还有两件契约很

第四百六十九章-第四百七十五章-->>(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